close

    昆蟲的口器由大顎(一對)、小顎(一對)、上唇、下咽舌、及下唇(癒合的第二小顎,端部有唇瓣一對)所組成。蚊子的口器為了適應吸血的環境,已特化成刺吸式,其功能主要在穿刺皮膚與吸取血液,因此,蚊子在吸血時可以自病人的血液吸取或傳播病毒。

    但並非所有的蚊子都可媒介病毒,換句話說,若病毒被不適當的蚊子吸取,很快就會被腸道內的消化酉每破壞而失去活性,只有在病媒蚊(如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)體內,病毒才能完成感染並複製。


    蚊子的口器精緻複雜,其中下咽舌位於下唇內側中間,呈舌狀,端部有齒狀物,具調節唾管開口的功能,當蚊子吸血時,登革病毒隨著唾液沿唾管進入人體內。蚊子口器的切割功能,是由大顎、小顎執行,此二結構的末端都有微細的齒狀物,雄蚊的大、小顎均已退化,喪失穿刺皮膚的功能,只有靠攝取花蜜維持短暫的生命,也因此只有雌蚊才有傳病的能力。


    雌蚊的吸血行為是由兩個肉質幫浦所調控,其中一個位於口腔至咽部的食竇幫浦,用來操控食物通道的基部;另一個是咽部幫浦,用來調節口部至中胸間的消化管運動,這兩個幫浦以括約肌和蚊子的中腸隔離。當蚊蟲吸血時,會先以唇瓣在皮膚表面探索,並反覆穿刺皮膚,以便選定最適當的吸血位置,而選擇標準主要是依據皮膚內微血管的分布密度。蚊子吸血時是藉下唇支撐,再將口針刺入皮膚,口針是上唇、大顎、小顎所組成可一體運作的結構,留在皮膚外頭的下唇,則向內彎曲成拱起狀。


    蚊子吸血時,口針可直接刺入微血管,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,形成血池後再吸血,在叮咬過程中,病毒隨唾液進入人體。事實上,蚊子的口器並非只是一支會飛行的針筒,其唾腺至少含15種蛋白質。目前所了解的蚊子唾液中,含中性球誘集因子,它會將中性白血球聚集於叮咬處,造成發炎反應,並引起紅腫及丘疹。人被叮咬後常出現刺激性感覺,此乃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的一種過敏反應。

    這些過敏反應和嗜伊紅性白血球及體內組織胺的濃度增加,可能都有關係。而唾液的另一成分速積月犬(tachykinin)因有擴張微血管的作用,有助於蚊子順利吸取血液。此外,埃及斑蚊的唾液內含有腺酸水解脢(apyrase),這種酵素能將腺三磷酸(ATP)及腺雙磷酸(ADP)水解成腺單磷酸(AMP)及無機磷,此成分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功能,由於並非所有的蚊子均具此酵素,因此這種酵素並非是吸血成功的必要條件。


 

 

資料來源知識+

arrow
arrow

    meeikaso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